——高明区水利局局长臧继炎谈高明水利的今昔对比与未来发展 | |||||||||||
历史篇: 记者:水作为万物之源,对高明有何重要意义? 臧继炎:我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边缘,地处西江下游的右岸,沧江河由西向东贯穿区全境而汇入西江。全区六山一水三分田,西南部是丘陵山区,易旱;东北部围田区,地势平坦、低洼,易涝。因此,“水”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关系重大。 记者:高明的水利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臧继炎:高明早在隋朝便有宦妇冯门白氏捐金钗筑陂灌田,继后的宋、元、明、清等历代均有筑陂堵坝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出现,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起,更有乡绅罗隐孙、谭源辅率乡民筑罗岸堤及横桐堤而防涝,发展至清代,本区的防涝堤围已经基本形成,再经过民国时期的联围筑闸,堤围规模才逐渐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明有了专门的治水机构,制订了治水的方针政策,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和愚公移山的毅力,开展了前赴后继的治水运动,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正确方向指引下,水利工作转轨变形,服务社会,以提高工程效益为中心,以防洪排涝为重点,突出江河堤防的整治和电力排灌设施的更新、改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记者:1995年,高明在沧江与西江交汇处建成沧江泵站,发挥了很大作用。 臧继炎:对!沧江泵站的建设,不能不说是高明党委、政府重视水利、关注民生的点睛之笔。在当时全区财政收入不到一亿元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决定投资7000万元建设沧江泵站枢纽工程,建设总投资几乎是当时高明一年内财政收入。是当时高明历史上投资最巨大,单项规模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它的建成和作用的发挥,揭开了高明水利建设事业新的一页。工程控制河流集雨面积达1033.5平方公里,与全区89.23公里堤围有效结合在一起,捍卫全区四分之三的重要城镇,受益人口超过20万,受益面积超1.03万公顷。 记者:高明水利工作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目前有否遇到一些新问题? 臧继炎:由于相对的水安全环境,加上近年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关心的话题和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招商引资和追求经济指标上,一些人对水利的认识开始模糊,忘了水利建设已经滞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所以,尽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影响和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因素仍然很多。 记者:除此之外,水利部门在推进工作中还遇到了哪些难题? 臧继炎:一方面是“多水”。大量的河涌、沟渠、鱼塘被淤积,被填平,被硬底化,可渗水、可蓄水、可调洪的能力大大减弱(约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与过去同样的雨,地面径流水猛增。加上沟渠不畅、排水截面减少,雨水到不了排灌站,很快形成积水和涝水。 另一方面是“少排”。我区的排灌站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排涝标准低,虽经不断改造,电气设备及机电老化,效率低下,造成一般没有水排,而一旦遇大雨,大量的涝水涌来,却又排得少、排不及。2006年“派比安”台风,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少水、脏水。我区为水网地带,但由于各种原因,不知从何时起,一到秋冬季,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山区的某些村过去从不愁水,现在地表水没有了,三个水井干了两个,用水成了危机。由于工业迅速崛起,污水直排江河,很快超过了江河的纳污能力。水质下降,黑水脏水横流,一些地方不得不守着腥臭难闻的水而为饮水发愁。 思路篇: 水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社会的命脉 记者:问题就在眼前,您如何看待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臧继炎:水是经济的命脉,同时也是社会的命脉。水利问题不可小视,水利建设要“高调”发展。面对我区水利工作严峻的形势,必须认真总结我区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水利工作,与时俱进谋划水利建设,完善治水思路。 记者:在谋划水利建设方面,今后水利部门有何思路? 臧继炎:一是要深入开展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和发动,形成大家都来关注关心重视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大力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区分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要求,以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该项工作不断升级。目前富湾泵站、西秀一涌、荷城水环境的规划等工程已进入可研阶段,按照区党委、政府的安排,将争取2009年能动工建设。再通过一两年的建设,使中心城区河涌整治,成为亲水工程、民心工程。 三是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做到科学防汛。加快落实核定我区有关水库防限水位的合理性,按有关权限报批,重新设定明确防限水位。打造高明区水利信息平台,收集现有数据资源,统一开发利用。 四是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尽快修订出台《高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使工程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严格依照河道管理权限加河道建设管理和采砂管理。另外还要加快工程前期工作的时间进度和加强工程监测。 五是要切实抓好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好高明现有的江河(西江、沧江)和水库的水资源优势,全力提升“岭南山林水都”城市品位。(佛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