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佛山日报记者谈飞洋 通讯员张珠穆 获得2020佛山口碑榜最佳行政服务单位荣誉; 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水义工爱水护水公益活动项目入围“2020育苗计划”市级示范项目…… 连日来,佛山市水利局捷报频传。据悉,今年以来,该局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水利建设、行业监管、河湖管理等方面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手抓防疫 一手补短板 日前,我市举行了高明区沧江水利枢纽重建工程主体动工仪式。这是我市补齐水利基础设施老旧短板的“重头戏”之一,该工程将消除该枢纽现有的安全隐患问题,保障高明区和南海区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水利局根据疫情发展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多份相关文件,指导在建水利工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2月底,我市已实现在建水利工地100%复工复产。 通过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防疫措施,全市水利建设“补短板”工作稳步推进。除上述工程外,多项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比如,沙口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南庄镇丰年一站扩建工程正在施工;丹灶镇西岸电排站重建工程、三水区魁岗电排站重建工程已收尾。同时,我市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潖江滞洪区建设工程涉及我市的重点工作已基本完成。 创新治水机制 推进碧道建设 金秋时节,龙华大涌红旗段碧水潺潺,两岸树木依然郁郁葱葱,红色的扶桑花点缀其中,鲜艳而灵动。经过系统治理,顺德区容桂街道龙华大涌、塘埒涌、石岐涌于日前通过了黑臭水体整治验收。 持续提升治水成效,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可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据悉,在构建四级河长湖长体系的基础上,我市今年创新设立流域长制,进一步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即,以主干河涌为片区划分10个流域,由对应区领导担任流域长,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岸上水里进行系统整治。 同时,我市正式出台《佛山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佛山段建设,今年共完成碧道建设78.5公里;发布第2号总河长令《关于进一步压实河长职责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命令》,强化黑臭水体精准治理;大力推动涉河湖领域两法衔接,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同工作机制,市河长办和市检察院合力解决了16宗重点难点河湖问题。据省河长办7月公布的广东省2019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佛山跻身优秀行列。 推动均衡发展 贡献水利力量 日前,南海区入围第一批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成为全省四个“样板”之一。今年以来,市水利局层层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该成果仅为其中一个缩影。 据悉,在今年获得2019年度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基础上,我市继续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标准化运营管理指导,禅城区引排水调度中心成为全省小型泵站运行管理标准化试点,沙口水利枢纽站成为广东省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试点;制定《佛山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顺德区和南海区、禅城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强化内河通航水域河道采砂执法专项巡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4宗。 今年以来,我市成功抵御了四轮强降雨和西北江1号洪水,以及2005年以来最强的“龙舟水”。市水利局为此贡献了重要的水利力量,包括组建全省首支市级防洪机动抢险力量; 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责任,范围涵盖全市堤围、水库、山塘、水闸、泵站等。 相关链接 佛山桑园围: 全省首个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2月8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宣布,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属于中国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灌排工程,近千年来始终发挥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见证了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佛山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近年来,市水利局大力开展水利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等工作,并编制《佛山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遗产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使桑园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节点。 水义工项目: 凝聚民间护河力量 日前,在“2020育苗计划”佛山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绿水青山,‘河粉’在行动——佛山水义工爱水护水公益活动项目”被评为市级示范项目。更早前,该项目获评为2020年省“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 荣获今年全国“民间河湖卫士”称号的胡忠录,无疑是佛山“河粉”中的佼佼者,他积极巡河并牵头组建了基层民间护河志愿队。 水义工是由市水利局创立的省内首个民间河长品牌。该局组建了市区镇(街道)共38支水义工志愿服务队,统筹整合民间护水力量,助力提升水环境质量,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我市今后将在每条河涌设“民间河长”,使市民既是优美水生态的受益者,也是佛山河湖的管理者、绿色理念的践行者。文/佛山日报记者谈飞洋 通讯员张珠穆 获得2020佛山口碑榜最佳行政服务单位荣誉; 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水义工爱水护水公益活动项目入围“2020育苗计划”市级示范项目…… 连日来,佛山市水利局捷报频传。据悉,今年以来,该局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水利建设、行业监管、河湖管理等方面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手抓防疫 一手补短板 日前,我市举行了高明区沧江水利枢纽重建工程主体动工仪式。这是我市补齐水利基础设施老旧短板的“重头戏”之一,该工程将消除该枢纽现有的安全隐患问题,保障高明区和南海区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水利局根据疫情发展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多份相关文件,指导在建水利工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2月底,我市已实现在建水利工地100%复工复产。 通过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防疫措施,全市水利建设“补短板”工作稳步推进。除上述工程外,多项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比如,沙口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南庄镇丰年一站扩建工程正在施工;丹灶镇西岸电排站重建工程、三水区魁岗电排站重建工程已收尾。同时,我市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潖江滞洪区建设工程涉及我市的重点工作已基本完成。 创新治水机制 推进碧道建设 金秋时节,龙华大涌红旗段碧水潺潺,两岸树木依然郁郁葱葱,红色的扶桑花点缀其中,鲜艳而灵动。经过系统治理,顺德区容桂街道龙华大涌、塘埒涌、石岐涌于日前通过了黑臭水体整治验收。 持续提升治水成效,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可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据悉,在构建四级河长湖长体系的基础上,我市今年创新设立流域长制,进一步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即,以主干河涌为片区划分10个流域,由对应区领导担任流域长,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岸上水里进行系统整治。 同时,我市正式出台《佛山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佛山段建设,今年共完成碧道建设78.5公里;发布第2号总河长令《关于进一步压实河长职责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命令》,强化黑臭水体精准治理;大力推动涉河湖领域两法衔接,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同工作机制,市河长办和市检察院合力解决了16宗重点难点河湖问题。据省河长办7月公布的广东省2019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佛山跻身优秀行列。 推动均衡发展 贡献水利力量 日前,南海区入围第一批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成为全省四个“样板”之一。今年以来,市水利局层层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该成果仅为其中一个缩影。 据悉,在今年获得2019年度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基础上,我市继续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标准化运营管理指导,禅城区引排水调度中心成为全省小型泵站运行管理标准化试点,沙口水利枢纽站成为广东省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试点;制定《佛山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顺德区和南海区、禅城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强化内河通航水域河道采砂执法专项巡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4宗。 今年以来,我市成功抵御了四轮强降雨和西北江1号洪水,以及2005年以来最强的“龙舟水”。市水利局为此贡献了重要的水利力量,包括组建全省首支市级防洪机动抢险力量; 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责任,范围涵盖全市堤围、水库、山塘、水闸、泵站等。 相关链接 佛山桑园围: 全省首个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2月8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宣布,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属于中国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灌排工程,近千年来始终发挥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见证了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佛山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 近年来,市水利局大力开展水利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等工作,并编制《佛山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遗产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使桑园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节点。 水义工项目: 凝聚民间护河力量 日前,在“2020育苗计划”佛山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绿水青山,‘河粉’在行动——佛山水义工爱水护水公益活动项目”被评为市级示范项目。更早前,该项目获评为2020年省“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 荣获今年全国“民间河湖卫士”称号的胡忠录,无疑是佛山“河粉”中的佼佼者,他积极巡河并牵头组建了基层民间护河志愿队。 水义工是由市水利局创立的省内首个民间河长品牌。该局组建了市区镇(街道)共38支水义工志愿服务队,统筹整合民间护水力量,助力提升水环境质量,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我市今后将在每条河涌设“民间河长”,使市民既是优美水生态的受益者,也是佛山河湖的管理者、绿色理念的践行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