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枫桥经验”南海版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南海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强化统筹,六措并举、全力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加强党建引领,谋划部署奠基础
南海区着力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四个到位”。一是机制建设到位。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区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印发《南海区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以案定补”实施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全区各镇街出台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形成了南海区“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二是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党组)对预防化解本地区本领域矛盾纠纷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定期研判和提升工作方案,同时突出和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调解委员会主任职责,形成全区上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局面。三是组织设置到位。强化区镇两级调解机制,建立区级调解工作指导中心和7个镇街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各职能部门调解功能整合和协调联动;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调解专家库,在7个镇街组建镇级调解专家库,共聘请306名调解专家助力基层重点、难点矛盾纠纷调处;重点在公安、法院、住建、环保、教育、人社等13个矛盾多发部门规范设置调解室,相关部门提前主动介入,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纠纷。四是人力财政保障到位。投入3000万元,用于配置专职调解员、扶持第三方调解组织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化解矛盾纠纷“以案定补”。目前,共有109名专职调解员配备到各镇街、村(社区)及矛盾纠纷多发部门开展调解工作。
二、聚焦源头治理,夯实基层凝合力
立足源头防范,强化源头治理,通过鼓励社会资源、公众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夯实基层调解“一张网”。一是在矛盾纠纷多发部门购买调解社会服务。明确职能部门落实“首调责任制”,2018年正式挂牌运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成为全市首个挂牌的一体化处理中心,目前已建有区交警大队和里水、平洲、小塘、西樵、大沥、官窑等9个受理点,服务覆盖全区,在方便群众处理纠纷的同时又大大减轻了法院的立案受理量。二是在镇街发展调解志愿者队伍。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城乡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壮大村(居)调解力量,多方面构造基层调解组织网络,凝聚合力,做实基层维稳工作。三是借助专业律师等社会资源提供属地调解服务。2018年,区司法局、桂城街道与律师事务所合作,率先在平洲派出所平西社区民警中队、桂城派出所石东社区民警中队开展治安纠纷调解室试点,经试点辐射带动,目前,我区已实现每个镇街均有建立治安调解工作室的初步目标。2021年,我区治安纠纷调解工作室共受理案件2315件,成功化解案件2214件,成功率达95.64%,有效缓解公安机关“非警务”民事纠纷调解压力。
三、讲透“法理情”,铸造品牌显特色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坚持矛盾多元共治,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是倡导“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提高村居民“自治”意识;积极发动村居党委非户籍委员参与当地纠纷调解,让新市民享受“公正、高效、低成本”的调解服务。二是配齐配强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资源,强化“法治”载体,在推进“一村居一专职调解员”的同时,打破传统调解组织模式,铸造如狮山镇“陈平功个人调解工作室”、西樵民间纠纷调解协会等品牌。陈平功系外来务工人员,运用20多年在本地工作生活建立起来的口碑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从2018年至今,成功调解案件368宗,有效减少务庄社区乃至整个罗村社会管理处的矛盾纠纷化解及信访维稳工作的压力;西樵民间纠纷调解协会调解员区文基退休后长年在基层化解纠纷,具有很好的口碑,司法部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西樵镇区文基先进经验事迹;三是推进“德治”,桂城街道“熟人社区”成立了34个街坊志愿互助会,推进小区物业管理的协商共治,解决各类小区物业问题5208个,为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基层治理提供新路径。
四、强化理论指导,总结创新促提升
2018年4月起,南海区着力与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团队建立课题合作关系,借力汪世荣教授团队的科学理论体系,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水平。2005年以来至今,该团队对“枫桥经验”和基层社会治理专题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系统性概括了各地成效突出的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提炼出“枫桥经验”的精髓,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社会基层治理理论指导方面有巨大优势。2018年至2021年,汪世荣教授团队对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进行指导,多次到我区开展调研走访,在《人民法治》、《法治周末》等刊物发表的文章20余篇,总结编撰25万字题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南海模式”》的调研材料,总结提升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
五、借力专业团队,整合资源解疑难
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借力专业团队,整合行业性、专业性资源,发挥社会组织行业特长,化解重大复杂疑难纠纷。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海工作站以人民调解为手段,以医疗与法律专家专业托底,发挥“一站式”的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承担我区内绝大部分的医患纠纷案件的调处工作。区司法局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制定《佛山市南海区律师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律师在促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改革。
六、巧用“说理斗争”,妥善高效息纠纷
对于久调不结、突发疑难案件及信访积案等,我区通过丰富调解手段,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之间的良性互动衔接,综合运用法律宣传、政策解读、协商疏导等方法,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18年,区司法局委派律师所参与盐步军营停偿项目调解,为双方提供法律咨询,对需法律援助起诉商户说理释法,由区法援处接受4个租户的法援申请,安排律师代理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消除上访隐患,确保停偿工作顺利完成,得到军、地双方领导的高度肯定。2019年积分入学申请受理期间,西樵镇部分新市民因造假加分,其适龄儿童被取消本年度积分入学资格。家长先后到镇、区、市三级信访部门走访。对此,区、镇两级高度重视,协调各部门积极介入调处,参与媒体互动,通过“说理斗争”,借助依法说理,牢牢把控舆论导向,取得良好成效,目前事件平稳可控,并使新市民获得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