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法援成荫绿树,为群众遮风挡雨
“感谢你们和律师尽心尽力地帮助我维权,让我终于收到补偿金啦!”7月2日,受援人马女士来到南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亲手送上“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百姓利益”的锦旗,以感谢南海区法援工作室和李焯坚律师在近日帮助其追回工伤待遇补偿金。马女士案件仅是法律援助为群众维权的一个缩影。自今年3月份南海区司法局开展党史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来,法援工作室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应需求,畅渠道,广宣传,抓质量,护权益,构建法律援助“大树”,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高质量、高效用、高水平。
一、以高效为“绿荫”,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方便群众办事“少跑一公里”,法援工作室制定了多项便民措施:一是开通绿色通道,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待 遇等18类情形的法律援助申请,免予经济审查。对行动不便的孕妇、老年人、残疾人等几类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实行告知承诺制,免予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二是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快速受理、审批,及时指派办理,为群众提供代理、代拟法律文书、指导诉讼等即时法律援助服务。例如上述马女士法律援助一案,她在2019年8月因工受伤,多次向用人单位追讨工伤待遇,经历一年多都无结果,于是到我法援工作室申请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即时开通绿色通道,马上依照规定启动免予审查经济状况程序,即时受理、审批申请和出具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及时指派法援骨干律师李焯坚律师办理此案。经过律师的认真专业办案,最终帮助其追讨工伤待遇补偿,让她非常感激,在送锦旗之际,双手紧握工作人员,双眼通红,连声道谢。今年上半年法援工作室共提供法律援助事项5065件,包括办理民事案件287件、刑事案件512件、行政案件1件,提供刑事法律帮助2648人次(含认罪认罚案件2532件),接受法律咨询共1617人次。
二、以渠道为“枝茎”,延伸法律服务触角。一是立足纵横结合的法律援助维权网络。纵向依托区法援室、7个镇街法援工作站和村居法援服务点,把法援服务下沉至最基层,纵向到底,便利群众在家门口获取法律援助。横向联动区看守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人武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妇联、区总工会、各镇街劳动分局建立的14个法援工作站(联络点),安排律师进驻值班,横向到边,及时介入纠纷案件。二是健全线上线下法律援助申请网络。畅通南海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粤省事”APP“广东法律服务网”等线上线下法律援助渠道,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今年上半年共处理网上法律援助申请24件,处理12348工单95件,处理市法援处转介案件6件,为一名96岁老年人上门提供法律援助,以邮递方式为一名远在云南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三、以质量为“根基”,保障法援办案成效。一是壮大法援骨干律师队伍。在上半年通过律师自愿报名的方式,吸收更多富有爱心、热衷于公益活动的律师加入法律援助骨干律师库,确保法援案件取得较好的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目前法援骨干律师队伍已壮大到292人。二是加强培训,每季度组织举办一期法援骨干律师培训班,提升法援骨干律师的业务能力。三是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机制。安排专人核查归档的法律援助案件,对案件质量存在问题的,及时要求整改;深入开展人民陪审员评价机制,协调区法院安排人民陪审员对法援案件承办律师现场打分,强化案件质量监督;发挥案件旁听机制和满意度回访机制作用,监督办案质量。上半年共回访受援人210人次,回访律师56人,旁听案件23件。
四、以宣传为“种子”,广泛传播法援知识。市、区联动开展以“尊法守法 携手筑梦”为主题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充分融入“奋进新时代 筑梦新家园”新市民宣传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法援助维权,传情系民生”南海特色法律援助品牌等宣传主题。携手市法援处、区总工会等部门,同步联动各镇街司法所,现场并排设摊,灵活采取法律咨询、游戏互动、有奖问答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指引、法律援助指引等法律服务。此外,在南海区4路跨镇公交车身上植入法律援助广告,并邀请媒体现场采访报道,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上半年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共7场,现场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约110人次,派发宣传单张近1500份,吸引群众约800人次。
五、以多援为“养分”,优化援助服务体系。满足各类受援人的维权需求,减少维权道路中出现的经济、物质、社会障碍,南海区法援室打出“法援+心援+经援”组合拳,建立起具有南海区特色的多元法律援助服务体系。续航“法·传·情”南海法援社工服务项目,引入法援社工,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辅导、资源链接、网络众筹、探访慰问等心理、物质、经济和社会支援。发挥南海区司法局司法救助基金作用,及时为因遭受侵权导致生活困难、急需救治的受援人提供经济救助。实施“法相随”法援慈善项目,携手南海慈善机构和佛山社工机构,运用医疗救助、办案救助、临时救助等三大救助包,针对受援人不同需求提供临时性救助。上半年共提供上门服务2次,提供咨询32人次,建立重点个案6个,媒体报道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