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司法局“阳光社区教育学习项目”荣获市区两级“终身学习品牌”双重认定

发布时间:2020-12-08 09:41 来源:南海区司法局 【字体:

  自2017年以来,南海区“阳光社区教育学习项目”以“精准投放、分类教育、因人施教和注重实效”为原则,创新“四分教育”模式,致力于为南海区“阳光社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全区社区矫正对象、以及在监服刑人员家属及其未成年子女,提供科学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学习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法律、国学、道德心理辅导等教育学习活动共约1264场次,直接受益者约55200人次。近日,项目被佛山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20年佛山市终身学习品牌”和“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终身学习品牌”,荣获市区两级双重认定和表彰。

  一、“一分对象”——以人为本精选教育课程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不同性质、类别的教育课程,促进南海区社区矫正志愿者、专职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以及帮扶对象能够吸取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教育养分。

  (一)孵化社会组织,普及服务教育。积极动员南海区热心社区矫正工作的个人和团体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成立南海区“阳光社区”志愿服务队,通过业务培训,传授志愿服务知识和技巧,增强志愿者实务能力。严格按照志愿者管理办法开展志愿者入门培训、志愿者能力提升、实务技巧实操等主题活动,提升“阳光社区”志愿者服务实践能力和价值感。

  (二)展开系统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以“业务规范、多元参与、多方融通、能力提升”为学习理念,开展岗前培训、下派基层、全程跟班、业务培训、外出交流、学习分享和退修团建等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注重专职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全面认知,强化实务工作的实操掌握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地学习、参观考察等,拓宽其工作视野,优化工作方式,增强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

  (三)多元教育矫正,增强矫治质量。为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观,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根据其个体特征、犯罪类型和工作情况等情况,采取集中教育、个别教育、网上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实施道德、法治、心理、文化、社交、职业等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旨在为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精准化教育,良性引导,实现循序渐进教育矫治,促使其顺利重融社会。

  (四)实施聚力帮扶,检验教育效果。针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监服刑人员家属及其未成年子女,积极链接社会力量和动员“阳光社区”志愿者,提供贴切服务。一是建设实体就业基地。为完成“个性化”培训的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指导,充分利用区内企业资源,2017年至今共成立12个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培训)基地,和1间社实体就业基地,合理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二是组建律师服务团。通过组建公益及工作经验丰富的驻村律师组成志愿律师服务团,展开结对帮教、法治宣讲、法律咨询和帮扶活动,协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法治思想,遵纪守法。三是引入心理矫治帮扶。通过购买风险评估社工服务项目,引入专业力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再犯罪风险评估,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治疗方案,并实行个案跟进、心理疏导,协助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开设专项社工项目。以购买专项社工服务的形式,通过个案跟进、资源整合等形式,提供家庭、亲子、沟通、社会适应和职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柔性帮扶,为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庭提供专项服务,营造关心、关怀和尊重的帮扶氛围。

  二、“二分阶段”——分阶教育确保全程学习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在不同的跟进阶段,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服务策略,紧扣教育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敏感点,确保教育精髓能被充分吸收,达到教育与学习效果最大化。

  (一)因需投放,志愿者分阶培育。针对新志愿者注重志愿者素质及入门培训,普及i志愿管理知识,强调志愿服务内涵、价值导向和服务技巧。志愿服务中期,针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服务领域进行细化,深化社区矫正工作理解,以“社工带义工”的形式,通过岗前培训、工作带领和亲身示范,开展社区矫正帮扶、社区矫正教育和公益活动协助等专题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实务能力。志愿服务成熟期,注重志愿者骨干培育、特长挖掘以及能力提升,并在项目统筹、志愿管理和服务激励等方面针对推进,维持其志愿服务热情和持续服务。

  (二)掌握规律,矫正对象分阶矫治。分阶段实施教育矫治,主要是把矫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三个月是初期,利用办理入矫、入矫宣告等进行初始教育,侧重于普及法律常识、社区矫正规定,树立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和服刑意识。解矫的前一个月为后期,通过利用社区走访、深度谈话等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三)循序渐进,帮扶对象分阶介入。帮扶初期通过定期关怀问候、电话慰问和家庭访问,建立基本信任关系。帮扶中期注重切实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困难、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变化和人际关系等,通过与跟进专人、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把问题解决在源头上。帮扶后期,注重评估帮扶对象问题解决情况和能力,了解其社会适应能力及帮扶效果,处理好与帮扶对象的工作关系及其离情别绪,提升其应对问题和风险的信心和解决能力。

  三、“三分层级”——风险评估实行定级跟进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测验、分析和研判,评估其人身危险性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跟进策略和教育矫正方案,确保矫治效果。

  (一)风险评估划分等级。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引入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服务,全程跟进完成“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风险评估量表测评”“艾森克人格测试(EPQ)测评”“矫正对象危险程度可能性评估量表测试”等五项测试,并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危险等级分类,并形成多维度、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总报告,把社区矫正对象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针对评估中的中高风险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初步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对个别对象进行重点跟进。

  (二)轻重有别进行个别化辅导。采取“社工+心理咨询师”的个案跟进模式,参考风险评估结果,对中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矫治工作。首先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制定个性化跟进及帮扶计划,优化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其次围绕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调整中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知。最后完善中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心理档案的建立,形成系统跟进服务报告,包含服务开展前测、服务跟进过程记录、心理辅导记录、服务开展后测等。

  四、“四分类别”——因需施矫注重工作实效

  以提高教育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强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和精细化,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内容和个别化情况进行分类,实现分类教育。

  (一)服务需求细化分类。一是志愿服务者需求。项目志愿服务提供者包括社会的公务员、干部、退休教师、法律工作者、高校学生、村居委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组织及其他人员,根据其身份、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围绕工作内容、服务理念培养和服务技巧的提升等多方展开培训设计。二是社区矫正对象需求。按照常见犯罪类型,包括危险驾驶犯罪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类、侵犯财产类犯罪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类等,主要呈现出的法律知识淡薄、人生观价值感观不正、心理和情绪等服务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三是帮扶对象需求。在监服刑人员家属及其未成年子女普遍存在家庭角色缺失、经济困难、社会标签压力、照顾压力大以及家庭关系恶劣等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组织社会力量介入,动员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进行针对性帮扶和教育服务。

  (二)服务内容分类提供。针对志愿者提供政策学习、关系建立、教育协助、探访技巧、教育帮扶和心理评估等主题培训。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和上级教育文件精神,采用“一月一主题”教育模式,每年制定国学教育、法律纪律、时事政策、心理健康等十二个月度主题,注重法制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因缺乏法律意识、过失心态等主观原因发生交通事故和酗酒闹事被判刑的人员,专门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行为矫治等主题活动,培养其法律意识和安全驾驶意识;针对在婚姻家庭、养育子女方面存在困扰的女性,专门开展女性家庭关系、育儿技巧提升小组活动,培养处理家庭婚姻关系的能力。综合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专业化手段,实行“分类矫治”,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教育和疏导。同时,充分利用区实体就业基地为有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将教育学习延伸到解矫后,协助其实现再就业和重融社会。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在分类教育基础上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的矫正方案,促使其正向改变。如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链接市佛山市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项目---“向阳计划”资源,定期组织区未成年矫正对象参加适合其身心发展需求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行为习惯等主题的团体辅导和个案跟进服务。针对其实际个别问题,采用“个案”跟进的模式,输送贴切、持续性的个案跟进和教育辅导,确保教育服务精髓入脑入心,重“本”教育,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