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西樵镇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显成效
2012年成立的南海区西樵民间纠纷调解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省内第一个以社团性质注册登记的镇级人民调解组织,旨在突破传统的调解组织建设模式,整合社会力量搭建群众自治调解平台,组织志愿者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调解服务。去年底,协会“人身损害纠纷调解7天响应行动”项目获得了南海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奖励,获得10万元专项奖金用于项目拓展深化。
协会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服务,为弱势群体争取合法权益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对全区调解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一是建立纠纷排查信息共享机制,构建联合调解新格局。协会积极联系劳动、公安及各村(居)等部门,建立人身损害纠纷排查信息平台、组建信息收集志愿者小组,通过每日一小报、每周一汇总,排查镇内潜在的人身损害纠纷;制定调解方案,邀请多部门参与调解,增强当事人对志愿调解员的信任。二是组建调解团队,实行包案制度,集中调处纠纷。协会招募的志愿者均具备法律、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成立由1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专项调解小组,实行包案制度,指定1-2名志愿调解员全程负责调解、跟踪及回访;成立3人顾问团,为项目提供顾问支持;定制调解行动记录簿,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三是为纠纷案件提供后续服务。实现排查、调解、跟踪一条龙服务,对于解决矛盾纠纷后生活仍存在困难的群众,协助其申请社会救助;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为当事人免费代书法律文书,指引其申请法律援助等等。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度。在主干道、户外宣传栏及村居村务公示栏张贴宣传喷画;编印宣传小册子供市民取阅;通过电视、网站发布便民服务公告;积极参加安监、工商、劳动、公安等部门组织的户外宣传活动。
此外,协会通过制度建设将每项工作进行目标细化和量化,实现规范化运作。截至获奖前,协会已组建起覆盖全镇32个村居的纠纷排查小组、以及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志愿调解小组和专家顾问团;成功调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22宗涉及75人,其中群体性纠纷4宗,涉案标的额达430.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