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司法局四项举措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规范月”活动

发布时间:2013-05-16 15:39 来源:市司法局 【字体:
    4月份,南海区局以举办社区矫正业务培训为契机,通过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规范月”活动,不断探索、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通过购买服务,全面推行社会服务、心理矫治、监管信息化、“个性化”培训等手段,努力减少重新犯罪,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与规范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南海区“平安创建”深入开展。
    一、集聚“正能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服务质量。采取赋予一定的社会角色,激发社区矫正人员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一是担当社会责任。为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人员在适宜的环境中改过自新,把社区矫正工作与当地人文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为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赋予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让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以义工身份融入社会。二是优化义工服务。在原有社区矫正人员义工服务队的基础上,引入规范的义工管理模式,制定义工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倡导文明交通”、“花市义卖”、“清扫街道”、“义务植树”等活动,认真落实每月“八小时”社会服务,真正实现社区矫正人员行为矫正的目的。三是创新公益服务基地。以公益服务基地为平台,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改造。通过与镇(街)义工联、共青团委、NGO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将图书馆、敬老院、植树基地、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益劳动基地网络。
    二、重视“特殊性”,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治体系。社区矫正人员是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特殊群体,只有帮助其解决犯罪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针对这一特殊性,坚持与心理咨询机构深化合作,全面构建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评估、矫治体系。一是落实心理评估。由心理专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问卷测评,全面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出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障碍等易重新犯罪的重点干预人群,并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档案。二是进行心理干预。聘请专业社工与心理咨询师联合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治,由专业社工重点跟进患严重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社区矫正人员或心理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的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三是开展心理互动。采取建立“自我疗伤”小组的模式,在专业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主导下,定期交流参加集体教育、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形成有效的内部互助机制,引导其解决自身问题。
    三、引入“个性化”,进一步创新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帮扶机制。充分挖掘我区资源优势,把安置帮教“个性化”再就业培训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着力拓宽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帮扶网络。一是创新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劳动就业市场急需的职业技术培训为主, 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提倡根据各自的就业意愿参加不同的职业培训,突出个体特殊性,强调培训帮扶的实效性。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将区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19个职业培训学校定为“个性化”再就业培训的定点机构,实现社区矫正“个性化”培训机构覆盖到全部镇(街),逐步建立起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帮扶网络。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出了花式调酒师、特色糕点师、专业外语服务等“个性化”培训。三是创新就业渠道。不断加强与基层村(居)委员会及人力资源、社保部门的配合,对完成培训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对培训结束后自己无法找到工作的人员提供推荐就业,切实增强“个性化”培训帮扶的有效性。
    四、推进“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监管水平。社区矫正信息监管系统是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科学监管的管理信息系统,集电子地图、定位手机终端、电子栅栏等多项管理手段为一体,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电子跟踪定位、电子档案管理、信息文书交互、数据自动统计等管理功能。自去年以来,我区开始推进社区矫正管理信息化系统,目前信息管理平台配备齐全,投入使用专用监控手机终端近200部,主要配发重点监控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降低了我区监管人力资源,而且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提升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改造质量,进一步推动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智能化发展。( 南海区司法局  吴伟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