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内可找到法援服务——三水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打造便民、惠民法律援助服务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 吴志远 通讯员彭建武 三水乐平镇某陶瓷厂因被债权人起诉而停产,公司法人代表逃逸,215名员工被欠薪两个月。区法律援助处闻讯后启动主动法律援助机制,指派律师为员工们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最终帮助员工拿回了435万元的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三水法援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只是三水法律援助处帮农民工讨薪的其中一个事例。随着“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等举措的推进,三水区的法律援助速度明显加快,打造法援便民、惠民的机制,成为法援工件的重中之重。
就近提供法律援助
“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就是确保基层群众需要的法律援助服务在1小时内可就近申请,借助镇街来实行法律援助,帮助群众摆脱困境,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三水区法律援助处相关负责人说。
“在此之前,基层群众所面临的法律援助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 上述负责人说,一是对法律援助知晓率不高,许多村民甚至都不清楚法律援助是什么,更不用说寻求法律援助了;二是申请法律援助渠道不便,法律援助中心设在城区,一些农村地处镇街山区,交通不便, 影响求助者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9月,三水区共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505件,受援群众2482人次,其中涉农民工1781人,占受援人数的71.8%。上述负责人说,较高的涉农民工案件比例,说明农村法律援助在整个法律援助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涉农法律援助需求大,但是农村法律援助却不能就近尽快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这成为三水区深化农村法律援助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2012年,三水区根据上级要求,开始打造法律援助“一小时服务圈”:在镇街、村居和群团组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扩大法律援助机构布局广度,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规范法律援助程序、强化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加大法律援助人员办案的监督力度,以求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对于外来人员的劳资纠纷,尤其是群体性的劳资纠纷,区司法部门采取提前介入和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据了解,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设以来,三水区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援案件逐年增加,更多市民在法援服务中受惠。
法律联络员,让群众少跑一趟路
“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内涵,除了确保百姓在一小时的距离内能寻求到法律援助外,还包括在法律援助工作站内能得到‘一站式’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三水区“一站式”服务主要通过“布点”,通过在基层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点(联络点),来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具体做法是,在全区66个村(居)委聘请法律服务联络员,同时,依托直属司法所,在镇街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联络员队伍法律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水平,确保应援尽援工作在基层的健康有序开展,在今年6月份,三水区司法局针对法律援助主体、范围、如何申请、法律援助的实施等事项和内容,组织对66名联络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云东海街道的法律服务联络员王琦介绍,在此前,村民申请法援服务都是自发申请。如今,联络员可帮助村民受理法律援助申请材料,发放法律援助宣传资料,向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程序、联系方式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援助服务,起到宣传法律援助信息和指引法律援助需求者的功能。
“群众只要带经济困难证明或法律援助证等符合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案件材料,就不用来回奔波法律援助机构和住所之间了。” 王琦说。
下一阶段,区司法局将继续深入基层,借助镇街培训平台,加强对法律服务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促使联络员尽快熟悉业务,充分发挥作用,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跨一道门、少找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办的事办好、办完。(转发自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