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标,以落实“八大举措”为核心抓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全省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作出佛山贡献。
一、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主动对标省珠三角自创区工作部署,自我加码,积极落实,全力推动佛山积极融入全省创新发展大格局。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过300亿元;累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49家;市级创新创业团队48个;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37家、各类孵化器95家、众创空间65家。2018年4月,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按照国家部委要求,我市已起草《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从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等方面推动佛山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城市,方案即将正式印发。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以季华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抓手、以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为主要抓手,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季华实验室启动建设一年多来,在曹健林主任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只争朝夕,明确顶层设计,选准研发方向,在首批省实验室中首个完善系列规章制度,首个启动基建施工,首个确立不动产权;同时面向全球吸引和选拔高端优秀人才,已引进海外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我市还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2018年,按照“一院一园一资金一中心”的总体思路,组建清华大学首个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校内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并成立清华佛山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清华大学与我市企业合作;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共建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涵盖新能源、生物医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智能制造5大产业集群的材料类专业实验室;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的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省科学院与地市共建的第一个以企业法人形式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省科学院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资助+科技金融结合”的运营模式,重点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健康四大领域。
(三)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势头良好。制定《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19项政策措施,建立多部门共同推动高企发展的协同机制,完善高企培育发展体系,深入挖掘培育科技型企业。2018年全市共有高企数量累计3949家。遴选标杆高新技术企业50强,带动更多高企不断做优做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为培养“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奠定基础。把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全市累计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900家。继续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申报,截止2018年底,我市拥有全省级工程中心累计711家、市级工程中心累计1016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1%,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保持全覆盖。
(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充分发挥技术交易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是2017年的2.8倍,技术交易额是2017年的2.9倍,增长率均居珠三角第二。同时,我市以技术合同登记为抓手,支持本土龙头企业东鹏集团线上线下一体的技术服务市场“众科联”;以培育技术经纪人为核心,打造一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全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省科学技术奖6项,数量居全省第三,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52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1项外观设计银奖。
(五)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全市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比增长23.38%;孵化面积246.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在孵企业2935家,同比增长13.1%;当年毕业企业324家,同比增长24.62%;众创空间65家,同比增长10%。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佛山赛区),吸引超过150家企业报名参赛,其中40家企业进入复赛,19家企业晋级省赛、4家企业晋级国赛,其中,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帆智鹏科技有限公司分获成长组和初创组一等奖。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吸引来自港澳台的参赛企业283家,同比增长110%,获奖项目中最终有10个项目签约落地佛山高新区,包括台湾项目6个、香港项目3个、澳门项目1个,大赛成为推动粤港澳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
(六)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企业研发费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普惠性投入,2018年,全市科技创新券额度4416万;1027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补助金备案同比增长168%。政策性基金杠杆效应进一步扩大,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累计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31亿元,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帮助科技型企业获得融资8亿元。在各类创新政策的叠加效应下,企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进一步激发,今年4月,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有望成为佛山首家上市科创板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佛山在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大湾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作为湾区的重要成员,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毗邻广州、领衔珠江西岸、制造业发达等区位和产业优势,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分工与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谋划。
(二)重要科技创新指标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基数持续提高,挖潜难度呈几何级提升;省级创新团队要求严格,而我市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匮乏、企业潜力未充分挖掘,需要继续加大培育和引进力度;缺乏大科学装置,未能发挥对各类尖端研究与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现有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待进一步提高,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成果仍未取得较大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有待加强。
三、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1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之年。我市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落实全国“两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为重要引领,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要抓手,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统筹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组织开展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努力为全省建设创新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一)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市将以大湾区建设为引领,以“三龙湾”为龙头,全面提升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一是全力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按照“市统筹、区建设”思路和“三专、三不变”原则(即:搭建专门架构、打造专业队伍、专注建设发展,保持行政区划、财政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主体责任不变),将全市各级发展重心、发展资源、工作精力向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集中,力争把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成引领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对接广深港澳的门户枢纽、创新发展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二是全面落实“香港+佛山”机制。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升级建立港科大创新中心,建好用好我市第一个“离岸孵化”创新基地;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专项资金,引导支持香港创新成果在我市快速转化和产业化。
(二)加大创新平台引进建设力度。围绕我市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外顶级名校、大院大所的合作和引进力度。高标准推进季华实验室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一批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水平科研成果落地。加快形成一批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集群,集聚更多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在佛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主动承接一批国家级、省级项目在我市开展延展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促使更多已结题、未转化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落地。省市共同出资设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围绕全市创新发展重大科学研究需求,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学家团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市财政每年拨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向,开展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攻关。
(四)构筑国际人才集聚高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落实港澳、外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才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吸引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的有效机制。全力办好2019年度国家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工作会议,充分发挥大会汇集创新成果、广聚海内人才的平台作用,有力吸引和高效承接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高质量创新成果落地佛山。
(五)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认真落实省“科创12条”和佛山科技创新“1号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更多促进创新发展的好政策在佛山落地生效。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更多管理自主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机制,努力为科研人员“松绑”。最大限度激发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吸引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整合优化百亿规模的佛山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我市科技型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同时有效防范科技金融风险。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等,引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效能,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佛山国家高新区资源集聚和核心带动作用,以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创新高新区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