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网欢迎您!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佛山市科技局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

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2011-04-26 17:20 [ 浏览字体: ]

一、2006年我市科技工作进展及成效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开展,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完成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2006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市府办印发了《佛山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2006年1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工作暨科技颁奖大会,对全市自主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印发了《佛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的措施》(讨论稿)和《佛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06-2010年)》(讨论稿),将进一步增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年市、区两级财政首次投入2500万元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支持企业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通过这些重要的政策举措,全市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连续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禅城、南海、顺德三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在建设“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中也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1-11月,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5434件(禅城1689,南海6428,顺德6833,高明129,三水355),同比增长10.2%;专利授权量8193件(禅城1365,南海2466,顺德4073,高明118,三水171),同比增长2.8%,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819件(禅城242,南海644,顺德879,高明25,三水29),增长127.1%,授权量120件(禅城37,南海20,顺德55,高明5,三水3),增长57.9%,增长势头迅猛。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取得突破,今年7月份在省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我市共有20个项目获奖,其中美的集团获得了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佛塑和溢达两家企业分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些都表明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市已具备了扎实的自主创新基础,正朝着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迈进。

(二)坚持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两手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拓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这些高新技术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佛山这几年的招商引资,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培育和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比如顺德以科技工业园为载体,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智能家用电器、新型材料、医药保健、汽车配件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南海科技工业园通过规划设立液晶电视产业专区,引入台湾奇美公司,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功能完善的液晶电视产业链。三水区通过大力推进7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的建设,近年来共引入项目815个,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99个,世界500强企业4个,中国500强企业6个,汽配、电气机械、化工、新材料、电子电器等新型产业迅速增长,全区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二是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419家(禅城123,南海89,顺德176,高明14,三水17),在全省排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41家(禅城15,南海3,顺德19,高明2,三水2)。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133家(禅城42,南海30,顺德62,高明4,三水6),占全省的30%;超10亿元的有18家(禅城5,南海1,顺德11,高明1),占全省的36%。涌现了美的、格兰仕、国星光电、雪莱特、顺特、华润涂料、科达机电、科龙、佛塑、蓝箭、志高空调、康思达等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佛山作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把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快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我市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传统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南海区西樵镇的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提花织物模拟CAD软件,大大提高了大提花织物设计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自主开发了数字化织物小样机,并申请了专利;共为纺织企业设计开发了上万个新产品,市场命中率达80%,产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20-30天缩短到3-5天,开发成本下降50%以上,申请专利近100项,成为了国家级的纺织CAD推广应用分中心。顺德区通过构建“广东省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家用电器、机械装备、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市涌现了像海天、溢达、兴发、照明、鹰牌、德众等一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典型企业。二是充分利用传统产业集聚和专业镇发展势头良好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这方面南海西樵创出了很好的经验。西樵作为全省首批专业镇之一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全国建立的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基地,其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吸引了美国摩根集团等“纺织航母”及一大批纺织服装项目的投资,“市场、平台、基地”互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凸现,提升了产业规模和层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优势。三是推进传统产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在陶瓷、纺织印染、铝型材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领域,加强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向集约、节约、环保的方向发展,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禅城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性工程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些试点企业通过综合整治技术,改造污水系统,将生产成本降低了15%左右。高明区通过在纺织服装、金属材料等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树立了溢达公司等一批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典型企业。

(三)大力推动三大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1、实施专利战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专利工作提高到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动专利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是加大专利激励引导和保护力度。省和区共同对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和实审费提供全额资助。市、区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10000元资助,PCT国际申请每件给予5000元资助,获得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50000元资助,获得其他外国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30000元资助。同时引导企业制订专利发展战略,完成了“佛山市专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家电业专利态势分析与发展对策”、“南海铝型材行业、纺织产业、五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二是推进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全市已建立了“中国专利数据库”、“外国最新专利库” 、“中国无效专利库” 和“最新中国外观设计全文库”的文摘和全文检索。禅城区建立了“陶瓷”、“不锈钢”、“针织”、“服装”4个行业库,南海区建立了服装、纺织、制鞋、玩具、陶瓷、有色金属加工7个行业库,顺德区建立了“家电”、“家具”2个行业库,高明区建立了“塑料制品”、“植物营养”、“黑色冶金”、“牲畜饲养”、“纺织”5个行业库。同时有11家企业建立了个性化的企业专利数据库。目前,我市拥有的专利数据库的数量、功能和文献存储量都居于全省、全国前列。三是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全市已拥有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4家,占全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总数的22.2%。我市的“广东美的集团公司”、“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格兰仕集团公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单位”。

2、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名牌是一个城市地位和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2006年,我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12家企业中,有9家建立了工程研发中心;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7家,有5家建立了工程研发中心。目前,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53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广东省名牌产品157个,居全省第一,中国驰名商标16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51件,均居全省第二。在这些获得名牌产品称号,拥有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中,大部分都建立了研发中心。二是依托专业镇,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在全市30个专业镇中,获得国家有关行业协会命名的区域品牌有11个,如中国针织名镇张槎、中国童装名镇环市、中国面料名镇西樵、中国内衣名镇盐步、中国袜业名镇里水、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均安等。

3、实施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建立了一批技术标准研究测试机构和基地。目前全市已建立了陶瓷、燃气具、不锈钢、铝型材等省级、国家级检测基地,为推进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化提供了很好的测试平台。比如禅城区的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建立国家日用陶瓷技术监督及检测中心佛山工作站,同时建立获得英国陶瓷协会CERAM在我国惟一认可的实验室,促进了陶瓷行业的标准化进程。二是培育了一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龙头企业。在这方面,南海区和顺德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南海区众多的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如雪莱特光电主持或参与了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坚美铝材是5项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顺德区每年备案的产品标准都超过800个,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覆盖率维持在97%以上。家电、装备制造、建筑、装饰材料等优势产业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越来越多,目前已达100项,涌现了象美的电器、申菱空调、东方管业等一大批主持或参与制定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优秀企业。

(四)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1、以特色专业镇为依托,构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我市利用产业集聚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目前,全市建立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30个(禅城5,南海12,顺德8,高明4,三水1),专业镇创新平台20个(禅城5,南海7,顺德8),构建了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涌现了西樵的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南庄的华夏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成绩突出的品牌平台,打造了华南五金交易网、华南(国际)物流钢铁交易网等一批专业交易网,提升了如环市童装、盐步内衣、乐从家具等区域品牌的整体价值。通过建立专业镇创新平台,积聚人才,使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共享科研、技术、管理、信息和物流资源,提高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依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目前,我市已建立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90个(禅城58,南海84,顺德98,三水26,高明24),企业技术中心31个。全市有近九成的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九成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研制开发。

3、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构建科技转化应用体系。首先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推动全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科技创新联盟,提高全市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如高明区,通过深入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区内企业累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8项,其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30项;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24项;累计有35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论证,并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已建立高校办事处18家,院士工作室6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400项。市本级政府资助经费3074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2.97亿元,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资的比例为1:15。其次是高标准建设研究开发院,支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市正重点建设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院、华南家用电器研究院、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3个省级研究院,并探索在陶瓷、纺织、机械模具、家具等行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从战略高度抢占行业技术高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另外是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聚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我市正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中心、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明佛山市新材料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设备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佛山市三水高新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

(五)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1、全面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组织送科技下乡和送科技进园区活动,传授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市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我市以 “携手建设创新型佛山”为主题,共计开展399项活动,都十分贴近产业发展、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民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2、全面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2006年,全市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的主题,送知识产权知识进工厂,到镇村,入校园,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公布年度知识产权十大案例,在佛山电台制作和播放专利保护专题节目。

3、全面开展科普工作。我们以提高科普场所的数量和质量为抓手,深入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全市现有科普设施面积12万多平方米,科普画廊59个,总长度1154米。拥有6个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个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比如佛山科学馆现在年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次,成为了省内外知名的科普场所。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全面确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只有50%,企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仿冒、仿造、加工、贴牌生产的阶段,没有技术研发人员,没有技术研发活动。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比重都偏低。2006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与深圳相比有较大差距。三是突出的龙头企业不多,缺乏像深圳华为、中兴通讯这样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2005年,全社会R&D投入40.4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重招商引资,轻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技术和项目的引进,忽视对引进技术和项目的消化、吸收,忽视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等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六是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每年科技项目数量不少,但由于能力、精力等方面的制约,科技立项和成果鉴定的门槛设置不尽科学,项目管理不到位,影响了科技管理的绩效。

三、主要体会

(一)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找准科技切入环节

科技工作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及工作重心,始终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部门按照“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富裕和谐佛山”的总目标,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科技部门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应用先进适应技术、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技术、信息化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方面,科技部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工程中心,不断研发行业领先、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在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方面,科技部门全力推进专业镇建设,顺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催生了如“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家具商贸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等行业地理标志,提升了地区品牌,推动了地区招商引资工作,拉动了全市专业镇经济的迅猛增长。在社会科技事业方面,积极组织生态农业、公共卫生、公众安全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只有找准了切入点,科技部门的辛勤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市的科技优势才能向经济优势、综合竞争优势的转化,为佛山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必须运用开拓创新思维,筹划部署科技工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新起点上,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前瞻性地规划布局,创造性地推进突破,才能把创新思维落到实处。我市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产学研合作、省级研究院建设、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等多项工作,不仅在省内率先开展,为全省范围内的总结推广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中的多项工作更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充分体现了佛山科技思路的超前性,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亮点。此外,多项工作的探索性开展,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开展拓宽了思路。禅城区与顺德区分别在“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生产方法”和电压力锅行业创建的专利联盟,为行业的合作共赢和整体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利益的维护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南海区通过天安数码新城的建设,提出了“科技房地产”的理念,为提高工业用地开发效益、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发展都市型工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三水区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筹建旅游文化专业镇,运用技术集成推动新村镇建设。高明区在打造沧江工业园园区品牌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思路和经验。只有坚持把开拓创新的思维运用于科技管理工作,超前部署,抓紧落实,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不断地推动科技产业化大发展。

(三)必须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壮大佛山科研实力

把我市的科技工作充分融入到全国和全省科技工作的发展大局中,紧紧围绕国家和广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突出佛山市的发展特色,抓住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突破口,为佛山的科技活动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近年来,我市企事业单位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新产品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科技成果奖励等多个渠道,获得近2亿元的经费支持。2006年,我市科技项目获国家、省科技经费约6000万元,其中,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中标项目11个,受资助经费约2000万元;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获经费1990万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0项,获经费555万元;另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约1400万元。企事业单位通过科技项目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加强了对外的合作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推动了自身的技术进步,不仅拓宽了资源渠道,争得了经费,争得了荣誉,更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与后劲,有利于开创科技整体工作与企业科技工作共发展的新局面。

(四)必须集中配置有限资源,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科技创新的目标在于培育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领域,更需要集中资源首先在点上或局部取得突破,进而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整体推进。在科技研究开发上,从以往分散支持多个单项的形式,逐步转向在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招标。2006年,我市以支柱产业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为切入点,与省政府同步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招标工作,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与杠杆效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为目标,集中资金与人力进行研发,为取得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技术突破打好基础。在科技管理工作上,我们把经费支持的重心从项目逐步转移到集中资源搭建公共创新平台。我市目前在建的三个省级研究院以及已基本建成的20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充分整合了市区镇的资源,调动了加盟企业的积极性,在佛山市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领域,初步建成了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资源集成、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成为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保证有限的科技资源和科研能力相对集中,做到政策、项目、资金、人员统筹协调,有效地培育出关键领域的科技优势,重点突破,局部跨越,强化技术支撑,才能早日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和领先优势。

(五)必须市区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实践证明,要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把市、区、镇的科技工作统一到全市科技工作总体布局上来,工作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才能形成上下集成、横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新态势。近年来,通过市区联动的管理模式,使分散于各区镇的科技资源、优秀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能够及时地被发现、总结与推广,带动了全市的科技工作。南海区是全省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的发源地,通过对“一镇一主导产业”、“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形态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实践,总结出专业镇建设“五个一”工程的经验,以及树立起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一个平台,五大支柱”的技术创新平台典型。这些工作经验通过各级科技部门的交流、提炼、宣传和推广,对全市各镇科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佛山市专业镇在全省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又如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和工作模式,在全市各级科技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已日渐深化渗透到各个园区、镇街以及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说,只有把各级科技管理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步步有新,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才能有效地形成和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四、2007年工作思路

2007年是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一年,我市科技工作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总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以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构建新型区域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佛山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全面增强我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此,明年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策,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尽快修改完善《佛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的措施》和《佛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完成创新型企业认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孵化器建设、政府重点采购、金融、担保的政策,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二)吸引资源,努力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深化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汤斯维尔市和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利用全国高校在佛山的研究院、办事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吸收高校的研发资源。使佛山之外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佛山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策划,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大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和名牌带动战略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佛山市自主创新工作暨科技颁奖大会”上,林元和书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陈云贤代市长进一步指出我市自主创新有三个切入点:一是创造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二是抢注专利权,三是引导企业的产品标准变为行业的标准,变为国家的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我们要围绕这三个切入点,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打造一批影响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2、做好专利试点城市的验收工作。2004年初,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明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组要对我市三年来的试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迎检工作,确保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试点验收。

3、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开展工作,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加快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特别是大力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的工程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4、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要针对我市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不多的问题,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抓手,选择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及汽车配件等新兴产业,在每个产业中培育3个以上的龙头带动企业。

5、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以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为重点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整合,加快我市科技孵化器体系的建设,争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通过孵化迅速实现产业化。发挥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机构支撑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作用。

6、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提倡求真、务实和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搞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表面文章,真正使每一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交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四是要健全市科技宏观协调机制。加强科技发展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和互动,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佛山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佛山新闻网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12楼 电话:0757-83385761 传真:0757-83355500

电子邮箱: fskjj@fskjj.m.arw1314.com 粤ICP备19060878号 网站标识码:4406000064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