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佛山引领珠江西岸智造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5-03-09 南方日报

  广东在加快创新基地建设上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而就在上个月,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恰恰提出了“推动珠三角各市创建创新型城市,争取设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争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热议话题。在广东新一轮的创新大潮中,到底该如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如何在珠三角各市之间汇聚起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代表委员们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广东“创新大潮”迎新“支点”

  广东已迈入中等发达经济体梯队。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广东经济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发展时期里,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土地资源瓶颈的凸显,过去珠三角制造业所依靠的要素驱动式增长,已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新常态”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无疑是珠三角地区从适应新常态到引领新常态的发展需要。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迈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有着十足的底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珠三角有着很好的工业基础,可以通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这背后,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无疑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依托发达的制造业,珠三角创新驱动的号角早已吹响,掀开了“新常态”下的广东“创新大潮”。这股创新浪潮的延续不断,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支撑点,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被认为将助力珠三角挺起“创新脊梁”。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许勤认为,深圳在示范区的建设上先行一步,将为珠三角增加分量,深圳也会在广东创新驱动新阶段担负起自己的角色,更多的与珠三角各城市联手,使广东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区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提出,构建突破性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变革实现创新驱动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部署。”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说,惠州将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电、汽、化”产业优势,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创新驱动中率先跨越。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认为,争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必然有利于珠三角内部的创新资源的整合,让各区之间形成创新的合力。

  释放活力搭建“珠三角创新生态链”

  “争创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广东发展带来了一个里程碑式意义的机会。”在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看来,广东应将自身创新建立在“国际坐标系”中。他说,珠三角创新驱动走在全国前列,更应该向着美国硅谷等国际“创新高地”的方向努力。

  打造以创新生态链连接的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各市正在积极行动起来:

  ——补齐短板,从创新人才重点突破。

  袁宝成介绍,针对东莞企业众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空间大,但高校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实际,东莞大力招引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大学创新城,引进了北大、清华等21家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引进了省创新科研团队22个,总量占全省近1/4,居全省第三位。

  ——迎接挑战,从完善创新链全面发展。

  在袁宝成看来,东莞吸引独立性创新人才集聚的挑战在于营造创新链,创新链中包含资本市场、人际氛围、创新文化、金融氛围、产业要素等,完善创新链各种要素构成为东莞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陈良贤表示,在新常态下,中山要更高更快的发展,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还必须在创新驱动方面下更大功夫,拿出更硬的举措。如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人才的引进、创新载?体的搭建、财政对创新的支持、企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全民创新意识的增强、社会创新氛围的营造等等,未来还要在这些方面继续下大功夫,在中山形成创新的氛围,实现创新驱动的目标。

  ——把握机遇,从释放市场活力寻找动力。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让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成为创新主体的自愿和自觉,把每一个‘细胞’的创新活力都激发出来。”陈奕威表示,今天的小企业就是明天的大企业,企业有创新愿望的就鼓励,企业有创新行动的就支持,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破除。

  作为来自企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深有感触。“从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到现在的创新驱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袁志敏告诉记者,广东已经形成创新的体系和平台,全国很多企业都愿意到广东来落户,各高校科研院所也都纷纷在深圳和广州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产出了诸多成果。

  代表吁设跨区域创新联盟

  如何形成“创新合力”,成为珠三角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一环。如何打造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认为,每一座城市的创新现状都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中,应紧扣自身的产业特色。比如佛山这座工业制造业大市,需要立足于自身的传统产业,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

  陈奕威表示,惠州最重要的创新“土壤”和“高地”就是潼湖智慧生态区。惠州已启动科融新城和国际产业合作园两大起步区建设,将努力把智慧区打造成创新要素高度聚集、高端聚集区,打造区域创新极,使之成为惠州发展的“绿色引擎”,推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惠州制造”转变为“惠州创造”。

  陈良贤表示,中山在珠三角创新示范区里面,专业镇经济的特色比较鲜明,要使专业镇持续发展,就必须用创新驱动的手段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谋划产业结构优化,搭建专业镇创新平台,激发专业镇创新活力,调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积极性。

  邓伟根表示,江门将以江门高新区和蓬江区为示范带动,包括推动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启动核心板块面积2800亩的“珠西智谷”规划建设,理顺江沙工业园与滨江新区的体制机制关系,以此引领东部三区一市力争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珠西的一个新标杆。

  如何在争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构建起创新的“轴心”?不少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悦伦建议,可以建立起珠三角创新创业联盟,以联盟的形式,加快集聚各地的创新资源,同时让这些创新资源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向全省,进行流动。

  这一建议也引起了袁宝成的共鸣。他认为,以跨区域产业联盟的形式,带动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的同时,也可以让一些适合行业或者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明珠说,作为珠三角的企业,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她呼吁珠三角在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应有更多的企业敢于站出来,共同担当。

  ■纵深观察

  珠三角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机

  眼下,珠三角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较高的工业发展水平,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最佳温床。大量科技创新与硬件制造发生化学反应,让汽车制造、陶瓷、电子等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产生了像工业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创客这样的新兴领域。通过发挥各市优势,推动形成珠三角各市错位发展、一体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

  这里有你想要的所有“食材”

  潘昊是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Seeed Studio(矽递科技)的创始人,他所发起成立的柴火创客空间因为今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而声名鹊起。而在总理来之前,他的这家公司就用5年时间成为国内最大的创客公司,源源不断地把全球的一些最新的创客产品带到深圳来“制造”出来并进行产品化。

  潘昊当初选择深圳正是看中深圳背后的珠三角所具备的制造业和产业链基础。“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到了一个市场发现这里有你想要的所有食材,肯定会有一种想要在这里创作的感觉。”潘昊如此形容他初来深圳华强北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电子元器件时的心情。

  在潘昊看来,深圳是珠三角硬件集成与制造业发达的一个缩影。深圳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消费电子生产和供应链,一个硬件创业者可以在深圳轻松走完实现创意的所有环节。而正因此,大量来自美国硅谷、北京的创客项目和团队正迁来深圳,这些优中选优的项目未来便会孵化成为一个个初创公司。

  创新带来制造业新商机

  当“工业4.0”这一全球最新的工业理念来到中国时,它最早进入的产业便是汽车制造。

  明珞装备创始人、总经理姚维兵原本是广汽本田自动化部门的员工,在看到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蕴含的巨大商机后他选择辞职创业。2008年,刚成立的明珞装备一年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元,而去年该公司合同订单达到6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0亿元。

  科技创新为传统的制造业带来新的优势和升级。2002年成立的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鼠标、键盘行业的明星企业,其最高峰时员工约有3200人,但从2011年起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后,该公司一边快速发展,一边工人数量却大幅减少,到去年底已降至600人左右,这一项每年就可为雷柏节省人力成本超过1亿元。

  在中国制造业整体面临升级转型之际,尤其是“代工”产业亟需脱胎换骨之时,这样依托传统制造业萌生的新商机就变得尤为重要。

  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创新样本

  广工大研究院:培育珠江西岸“智造”生态圈

  春节假期刚结束,位于佛山高新区的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就已进入了繁忙状态。“我们将牵头组建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研究院院长杨海东在刚召开的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第二次筹备会议上告诉记者。这将形成一个全新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推动珠江西岸的工业机器人发展。”

  目前,这家由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方共建的机构,已吸引20多个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入驻,申请发明专利127项,涉及精密制造、3D打印和机器人三大领域。

  “这些都是助力佛山占领‘工业4.0’制高点的基础内容。”在杨海东看来,佛山对创新体系的大力建设,以及当地传统产业的升级需求,正在掀起一场以智能制造为重心的创新变局。而该研究院正是这场变局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创新团队为传统产业“解渴”

  广工大研究院是佛山智能制造领域最主要的孵化平台之一,于2013年注册成立,精密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三大创新创业中心是研究院的核心部门,该研究院吸引的20多个入驻项目也围绕这三大领域。

  作为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佛山汽车、陶瓷、铝型材、纺织、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先进装备业、智能制造领域存在广泛的创新需求。换而言之,研究院和众多入驻团队就站在一片巨大的蓝海岸边,这些“小而精”的创新团队因此成长迅速。

  以入驻该研究院的佛山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产品能够解决佛山乃至华南地区陶瓷、卫浴等行业抛光、打磨的“机器换人”需求,已经获得珠三角多家陶瓷、卫浴龙头企业应用,已签订了超过1亿元的意向性采购协议。

  佛山市固高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是研究院内智能制造的另一代表。这家企业工业致力于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面向纺织、注塑、包装、物流等行业,未来3年内预计将实现销售总额5000万元。

  帮助企业加速“机器换人”

  背靠巨大的市场,广工大研究院不仅希望推动佛山企业和行业技术创新,更提出争取在3-5年内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的创新引擎,抢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

  “我们正在牵头组建一个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现在正在走注册流程,首先立足佛山,未来将辐射整个珠江西岸。”杨海东介绍,该组织将吸引目前零散分布的机器人厂商、投资机构、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入,组成一个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态圈,让生态圈内的成员互相支持,得到更好发展。

  从佛山到中山、肇庆、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考虑使用机器人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企业不懂、也不敢应用,这是各地制造业的共同问题。”杨海东说。

  作为智能制造的创新机构,该研究院已经确定将在今年开始,对外推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大讲堂”,这将成为一个定期开放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交流平台。

  该研究院也在酝酿成立更常态化的公共技术平台。杨海东表示,计划在佛山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以及佛山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一个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推广中心,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为珠江西岸地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解决方案。

  南方日报记者 赵越

  ■花絮

  雷军回应对小米自主创新能力的质疑

  “苹果也用了其他公司的技术”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赵琦玉 梁文悦)6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广东代表团北京驻地召开媒体发布会,在会上回应了媒体对小米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质疑:“工业发展到今天,很少有公司能把智能手机从头到尾做。除了自主创新,还有集成创新。苹果也用了其他公司的技术。5年前小米就10来个人,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靠合作伙伴的品牌。”

  发布会一开始,雷军先介绍自己今年带来两个建议:《关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建议》、《关于继续修订〈公司法〉改善创业环境的建议》。他指出智能手机的普及引爆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同时引发了一些行业乱象。国内家电制造商、互联网企业、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甚至卫浴、家具等跨行业的厂商纷纷涌入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从而导致智能家居行业各厂商的素质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品牌鱼目混杂。他在建议里呼吁,有必要将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提升至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高度来考量。

  在被问与格力董明珠的10亿“赌约”是否还有效时,雷军说:“你还是问董总吧”,并表示:“我跟董总在一个小组开会,我说我想去格力学习,董总说时刻欢迎我过去,小米非常愿意跟格力合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叶洁纯 戴晓晓 郑佳欣 孙嘉琳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辉 前方统筹:郑佳欣 后方统筹:陈枫

-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微信公众号:佛山高新区
  • Email:fshitech@m.arw1314.com
  • 咨询热线 管委会:0757-86683830  禅城园:0757-82137107  南海园:0757-86316675 顺德园:0757-26363972  三水园:0757-87380388  高明园:0757-88881609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万锦路2号佛山高新区管委会

主办单位: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7:30(节假日除外)

网站标识码 4406050036

粤ICP备05033683号-2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