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1 珠江时报
去年10月,“创业18MALL”被批准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其创立实现了东软学院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梦想。(资料图片)
东软学院电商专业大一学生郑仲深和团队在攻克产品技术难题。珠江时报记者/潘展虹摄
智造小镇重点发展3D打印、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先进制造业。(资料图片)
“嘿,我的大佬是镇长!”近日,广东东软学院一则微信帖在校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受聘成为佛高区IT小镇镇长。他将担起引领特色小镇持续创新发展的责任,引入更多创新资源,共同推动佛高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科创小镇群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作为IT小镇的主体,东软学院将继续在互联网方面深耕,侧重孵化更多创业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为佛高区产业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佛高区将引导大学生依托高校教育更多地参与产业创新,推动大学生成为IT小镇未来的创新力量,成为佛高区的成长动力。
创业故事
95后创业追梦力争百万营收
“仿佛看到了一片蓝天。”郑仲深是东软学院电商专业大一学生,其成立的佛山众盛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孵化,得悉刘积仁成为佛高区IT小镇镇长,他由衷地感慨。作为一名95后,“连续创业者”是他对自己这些年创业经历的概括。如今他为自己的公司定了今年的“小目标”:争取完成百万营收。
连续三次创业积累创业经验
“我是奔着创业的目标来到东软学院的。”从萌发创业想法到付诸实践,郑仲深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从动手实践到真正成立公司,他花了将近4年时间。
郑仲深的创业故事,从2013年开始说起。初三毕业那一年,他从清远去深圳做暑期工,主要是电商零售、金融服务。这一做,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希望能在大城市追逐梦想。”
不久,郑仲深回到清远,做起网络配送。当时,网络配送还没有兴起。他和朋友利用QQ空间、微博等上架销售超市的小物品,客户选择消费后他们就进行线下配送。但没多久,项目运作的资金链断裂,人员也跟不上,也就不了了之。
两年后,郑仲深重整旗鼓。2015年,还是高二学生的他与支付宝洽谈清远地区的服务窗口合作。
然而,学生的身份为他带来了一丝尴尬。“当你以学生身份与资本对接时,别人根本看不上你。”经过一番思考,他放弃了。然而,“创业”种子早已在郑仲深心里植根,他觉得与资本市场谈不拢,或许能从学生市场练一下手。同年,他和同学合作服装定制,整合众多学生资源,为其提供班服、球服定制服务。至此,这才真正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高中毕业后,郑仲深选择来到东软学院。“听说这里有国家级众创空间,能够为创业提供指引。”于是,结合过去的创业经验,2016年8月他成立了维思定制,专营服装、精品,实现单天营业额破万。其后,他组成团队7人,整合技术研发、嵌入式开发的学生资源,开办众盛科技,专注科技研发。
专注技术研发改善工业生产
每到课余时间,郑仲深就会和团队成员出现在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三楼办公室。这段时间,他们所成立的众盛科技都在忙着一件事:研究工业砂轮片,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安全发挥效用,提质提效。这只是他们研发的其中一个产品,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服务本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其提供技术应用,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郑仲深团队还专注开发智能硬件。“我们正在研究一款智能产品,只要用手机输入命令,就能远程控制家里的电磁炉开关,回到家就能喝上一碗热汤。”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
如今,才念大一的郑仲深已成为了东软学院的“创业明星”。除了自创公司外,他还是佛山创客空间秘书长。有了这样的平台,他将有更多的机会对接市场、企业。“梳理好公司框架,力争达到上百万营收,得到投资人的青睐。”郑仲深为2017年定下了“小目标”。
“创业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回顾创业之路,郑仲深如此感慨。幸而,他在东软学院得到了创业指导。相较过往,进入大学后他有了更多收获。“这里有孵化器提供创业项目和案例作为参考,创业导师提供指导、对接资源,使视野更开放,通过学校对接资源启发我们创业团队的思维,更了解外面的世界。”
得悉佛高区IT小镇镇长由刘积仁出任,郑仲深眼里有了火花。“让我们感受到佛高区对创业者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资源引进东软学院,或许有更多竞争,但也说明还有进步的空间。“厚积薄发,创业者都能看到蓝天。”
创业指导
学校提供资源对接扶持创业
“一座小镇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灵魂,有激情,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提供这种能力的,就是人才。”在佛高区启动科创小镇群的仪式上,刘积仁提出如此看法。作为IT小镇的主体,东软学院则是为其培育人才,将人才与本地产业结合,为其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目前,东软学院已有完整的创新创业平台链条,以及创业指导老师、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系统的创业培训,为佛高区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
全方位提供创业扶持
在东软学院,从学生萌发创业想法,至成功运营项目成立公司,几乎全程都有老师“贴身”扶持。广东东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
心主任伍嘉华介绍,学校共有40多位创新创业导师,当中包括学校内部老师、校外导师以及东软集团高管。其中,学校内部老师每月承担16个学时的创业指导,校外导师多为企业家、投资人等,通过创业18Mall组织开展沙龙,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而在东软集团担任创投、投资方面的专家则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训。
除了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学校在课程上也有所设置。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正式进入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在大一时,学生要必修两个学分,32个学时,专门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到了大二则是进行选修学习,学校通过开发创业工具微课程云平台、沙盘演练等,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大三学生除了接受课程学习外,更多的是实践。如学生有创业方案后可找到校内相关部门咨询,经评估过后将会被推介至创新平台实习。
要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就需要有合适的场所。在东软学院,早已为学生们准备好创新创业链条。“在校内有创业苗圃,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先到这里孵化。当项目能够运营,注册实体公司后,就会进入众创空间创业18Mall,获得相关的扶持补贴。一旦项目成熟运营后,就会被推介至加速器东软IT创业园里,得到相关政策扶持。”伍嘉华介绍,目前创业中心(SO-VO)、创业18Mall约有50个孵化项目,涵盖互联网、智能制造、设计、电子商务等,还有法律、知识产权等公共研发平台为其提供服务。而在东软IT创业园里也有30个项目,主要是智慧城市、智能穿戴等。
侧重扶持“激活”本地产业
作为IT小镇的主要载体,东软学院肩负着教育与产业结合的使命。十年前,东软学院作为第一所高校进入南海大学城。如今,通过IT小镇的建设,东软集团将过去25年积累的经验植入南海。除了以市场需求定制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实现更好地就业,东软学院一直支持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创业,支持学生成立公司,同时也把其他的创业型企业引进来。
以东软IT创业园为例,目前东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广东汇泰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汇泰龙云锁东软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构筑工业智能、建立技术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让学校和企业的技术、设备和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双方通过研究中心在智能生活及智能产业方面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建成“立足云锁、面向消费者、辐射智能产业”的互联网型的研究中心。
肩负重责,东软学院任重而道远。作为佛高区科创小镇群的其中一个特色小镇,将IT与本地产业结合将是其奋力前进的目标。伍嘉华介绍,将继续在互联网方面深耕,侧重孵化更多创业项目。同时,她也希望能够借助佛高区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与本地企业、产业有更多合作的空间。
创业氛围
“国”字号孵化器助力小镇发展
创 业18Mall的创立,实现了东软学院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小小的“创业苗圃”变身崭新“众创空间”的梦想。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创业18Mall,除了为初具规模的企业提供孵化器和加速器,也为佛高区乃至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2016年8月12日,“谁是创业+”佛山市南海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上,创业18Mall负责人吴志成作为代表,上台领取了区级“创业孵化基地”的授牌。惊喜接踵而至。随后接连获得了市级、省级众创空间的授牌。同年10月,创业18Mall迎来了新里程碑——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此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之中。
佛高区携手东软学院共建的创业18Mall,已为青年创新创业开辟了更具规模,站得更高的创业天地。它为初具规模的企业提供孵化器和加速器,也为佛山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事实上,依托南海大学城5所高校5万高校人才资源,佛高区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创业18Mall已吸引30个项目入驻,研发方向涵盖了IT、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和智能硬件开发等。
未来,IT小镇将以东软学院为核心,依托“高校资源+产业支撑+政府引导”的创新模式,发展新媒体和动漫创意、智能交通、3D打印等泛IT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为佛高区产业注入新动力。而在IT小镇建设过程中,佛高区将引导大学生,依托高校教育更多地参与产业创新创造,推动大学生成为IT小镇未来的创新力量,成为佛高区的成长动力。
记者手记
大学生创业助推城市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不少大学生都聚焦创业。有过连续创业经验的郑仲深对此深有感触。面对众多创业的声音,他的建议是,“厚积薄发,不过于急功近利。”简单几个字,是他几次创业失败后的总结。
诚如刘积仁在受访时提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应当要有宽容。小镇是以人为核心,人能够可持续发展,那么小镇必然有未来。为此,宽容就需要让未来的人有舒适生活的环境(包括教育等软环境),允许创业者一时的失败,不会为此而嘲笑……
幸而,作为IT小镇的核心东软学院早已有着认知。大学生要创业,很难。要创业成功,更难。曾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有1%。对于高校而言,引导、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更多是关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经历了创业训练,学生拥有的创业意识、精神,对其日后就业也是有帮助。
在东软学院有这么一个例子。去年曾有学生尝试创业,无奈公司无法运营。在老师详细了解后发现确实难以运营,随后该学生在老师建议和推介后选择进入企业就业。入职后,该学生所收获的薪金比同期进入企业的学生还要高。“即使创业不成功,他还是得到高质量的就业,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业过程是艰辛的,创业结果可能是失败的。但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创业者都收获了一份经历。创业成功,其将为本地产业提供创新动力;即便是创业失败,其也将成为本地重要的人才支柱,助推城市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潘展虹 通讯员钟云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7:30(节假日除外)